五社联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五社联动
“社会工作+”:苏州城乡社区治理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8/9/7 | 作者: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社区是城乡居民生活共同体,服务对象在社区、工作落实在社区、问题解决在社区。但是,城乡社区治理任务繁重与力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和社会工作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在不可能大幅增加基层工作人员编制情况下,如何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园?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潜心探索、用心琢磨,依托“社会工作+”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形成以“社区公共服务为基本、居民自治为基础、专业服务为特色、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为保障”的社会工作服务新格局。社会工作从公益创投起步,到公益采购扩大、居民自治拓展和城乡社区服务社会化全覆盖试点;资金投放从2012年市本级1000万元,到2017年全市累计投入近5亿元。
  路径一,创新构建社区基本包:统筹设计服务项目,由“单一项目”变“整体打包”
  社会工作起源欧美,改革开放后逐步引入中国。苏州社会工作登上社会建设的舞台不到10年。2012年苏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公益创投,市本级持续实施4届、投入3500万元,全市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有近800家社会组织实施1000余个公益项目。实践中感到,社会工作核心是做人的工作,如果社工不能“生根”社区、“融入”居民,“风过人就走”,效果将大打折扣。创投项目模式大多集中在城市社区,农村社区鲜有落地,难以打造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同时,创投“准入门槛低、项目资金量小、服务周期短、服务人群有限”,而以专业人才为主的社工机构很难通过创投项目生存发展,长期陷于“不敢招人、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窘境。为突破“瓶颈”,在基层建立一支“常驻沙家浜”的社工队伍,摆上了市委市政府议事日程。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苏州市借鉴“珠三角”及上海、杭州、武汉等地社会工作创新实践,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试点的方案》和《扩大试点方案》,决定从2016年起,用3-5年时间,采用“优化创投、扩大采购、街道打包、社区落地”的方法,以政府足够财力支持推进城乡社区服务社会化全覆盖试点。市本级首批试点为期两年,总投入2400万元,在18个街道、90个社区(村)先行,面向全国社工机构公开招标,引入专业社工团队运作;服务项目本着“有什么需求,提供什么服务”的原则,统筹设计、整体打包、统一向专业社工机构购买服务,建立包括特殊人群类、居民自治类和问题焦点类共3大类、21个子项、85个小项“菜单式”项目库,每个社区“不少于一名社工,落地不少于10个项目”,12家中标机构派出150名全职社工驻点社区,分布在90个社区,依托“三社联动”至少完成900个项目。全市各地积极响应、共推试点:昆山市当年投入2400万元,率先实现镇(街)全覆盖;太仓市出台文件,明确三年内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其他各市区分别选择性地开展试点。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投入9000余万元,在88个镇街、302个社区(村)试点,共有750名全职社工下沉社区,其中本科以上占70%,研究生学历占30%,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一年以上占50%。随着这支新生力量加盟,在基层编织了一张“既不进编、也不占编,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社工大网”,促进社会工作全面融入并成为深度“合作伙伴”,做到“人在一线、心在一线、干在一线”。
  路径二,系统构建居民自治包:解决群众急难事,为基层治理填补“服务空白”
  为民爱民的落脚点是为民解困办实事。城乡社区处在为民********线,但用于解难帮困的财力和资源有限,特别是社区居委会因缺乏相应资金保障,“心有余而力不足”。姑苏区于2014年探索建立居民自治项目化机制,先后投入1750万元,当年在7个社区先试(每个社区5万元),2015年扩大到48个社区,去年覆盖168个社区,每个社区年均办结3-5件居民房前屋后的急难事等,形成“需求征集、民主决策、多元参与、监督评估、资源保障”等五大机制,规范了从需求征集、筛选,到方案编制、评议、实施、评估、反馈及自治管理等一整套流程,深受居民欢迎。
  为在全市推广居民自治项目化,2016年,苏州采取“组织牵头、民政协调、分级负担、一步到位”的方法,全市各级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为1126个城市社区建立每个不少于20万元的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经费,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民政局联合出台《苏州市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经费统一纳入街道预算,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重点支持解决“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社区治理、居民自治头疼事,填补了基层民政服务“空白”和“盲区”,增强了“三社联动”针对性实效性。
  路径三,精心构建专业特色包:涵盖民政服务重点人群,为基层民政补齐“专业短板”
  社会工作推进需要“点面结合、专业协作”。“社区基本包”只是对社区公共服务类项目的统筹设计,并非“大箩筐”,什么都往里装。“居民自治包”也不能替代专业服务。近年来,苏州市针对基层民政服务对象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要求较高的低收入、困境未成年人、老年人、重点优抚对象等群体,依托基层民政组织和救助管理站、养老机构等,采取“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模式,集中向以专业社工机构为主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执行团队配合基层民政提供专业化服务。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实施低保救助、困境儿童、养老服务、双拥优抚等专业化服务。
  在低保群体社工救助方面:2012年,张家港被民政部列入社会救助服务内涵拓展试点市,在市、镇(街)民政部门组织协调下,开创了由专业社工机构承接,采取“一户一档一册”模式实施精准救助先例,形成救助服务目录、基本指标及项目规范指引,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提供专业支持。
  在困境儿童社工援助方面: 2013年5月,苏州被民政部列为全国首批20个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试点地区之一。2014年,市救助管理站首度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开展“小站大爱”项目;2015年5月,苏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在中央专项救助资金支持下,引入美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成熟做法,启动“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个案服务项目”,服务对象覆盖2个主城区、17个街道、67个社区、109名困境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帮助其改善困境、提升家庭功能。截至2017年底,累计提供个案服务1297人次,用时10376小时,社工督导服务329人次,链接资源305人次。目前已结案24例,评估不开案59例。参照国际标准和专业规范,开发了苏州市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工作个案管理系统”和手机APP,实现个案服务全过程数据化管理;编写了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个案《社工指导手册》《社区工作手册》《督导指导手册》等,提高了专业化服务水平。
  在养老机构社工服务方面: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是全国最早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福利机构之一,获评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2016年,投入150万元,首次推出6所民办养老机构“一揽子”打包的社工项目,3家社工机构派驻11 名全职社工,为入住近2000名老人提供日常探访、康复康乐、心理疏导、情绪支持及临终关怀等服务。而由企业、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基层民政共同打造的苏州养老新模式——“虚拟养老院”,2015年实现大市全覆盖,整体提升为老服务专业水平。(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报 胡跃忠)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