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联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县联播
苏州吴中:以五社巧融善融让治理活起来服务暖起来

发布时间:2023/6/27 | 作者: | 文章来源:苏州市吴中区民政局
      苏州市吴中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把“五社融合”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一体谋划、一体推动,不断夯实“五社”基础,拓展“融”的内涵与外延,赋予了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新的实践经验,正日益呈现出撬动裂变效应,成为吴中区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明标识。

      一、垒石筑基,夯实“五社融合”新实践的四梁八柱
      “五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吴中区把资金、项目、资源、人才等下沉,多点开花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为“融”和“践”积蓄力量。一是搭建社区“大平台”。实施社区治理“3U项目”,即形态塑优:把住“精准精品”这根“绣花针”,开展城市老旧提质型、现代都市活力型、美丽农村乡愁型、拆迁安置融入型“四型样态”治理实践,获评第二批江苏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得到中国社区报专版报道,在民政部乡镇论坛培训班上推介。规模调优:针对超大型社区封控管理难度大、服务保障跟不上等问题,前瞻性做好社区规划,渐进式拆分、撤并调整。2022年新增9个、撤销1个、调整优化13个社区。协商议政:因地制宜搭建“幸福微实事”“青年议事会”“澜桥议事坊”“古樟议事蓬船”“讲和修睦”等议事平台,提供反映民声、表达民意、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的制度化通道,逐渐体系化、品牌化,成为吴中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和无形资产。二是扩大社会组织“朋友圈”。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一样内孵外引社会组织,通过政府采购、公益创投、内生挖掘,引入成熟型、枢纽型社会组织43家,培育本土型社会组织30余家,延长了政府在基层的“服务臂展”。围绕“党建赋能、服务尽能、组织创能、人才增能、品牌优能”,定期开展圆桌论坛、主题沙龙、项目路演、联席会议,优选等级社会组织91家。三是锻造社工“生力军”。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发展的实施办法》,建立社工“育、用、留”机制,实施“吴社有为”社工人才增能计划。举办公益项目督导种子培训班,培育本土社工督导人才。2个镇(街道)社工站分别获评苏州市(优秀)红色社工站,1名本土社工获评苏州市社会工作明日之星。四是奏响志愿“最强音”。采取“社工+志愿”形式,用一个个公益项目实施的成效来吸引志愿力量的参与。发挥社工“传帮带”作用,量身甄选志愿主体、量身策划志愿路径、量身打造志愿项目,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五是汇聚慈善“正能量”。社区慈善基金实现镇(街道)全覆盖,设立冠名基金47个,广泛开展“99公益日”“兑现微心愿”“春风送岗”“助力疫情防控”等活动,拓展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的平台渠道。年度列支近1800万元,开展慈善项目32项,为“五社”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二、多跨合作,找准“五社融合”新实践的密匙诀窍
      “五社融合”新实践紧密互嵌、有机统一,犹如一条扁担两头挑。“融”字在中间,是支点,是路径;“五社”和“新实践”在两头,是挑物,是落脚点;只有巧“融”、善“融”,才能挑起更大更重的担子。一是打造阵地“融生态”。实施“社工站雁阵”计划,按每个站点最高30万元标准给予补贴。建成区级五社融合创新实践中心,设计“五融共融”解题方案,与便民、社会救助、志愿、养老、医疗等服务阵地融为一体,为基层导航引路。镇(街道)全部建成社工站并实施社会化运营,整合本级社会组织孵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未成年人保护、文体教育等服务设施,吸引“五社”资源应驻尽驻,成为“五社”服务群众的集散地、中转站和联络所。二是打造联动“融生态”。注重“五社”各个要素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在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带动下,激活更多社会组织、志愿力量、慈善机构,促使各方主体发挥各自功能,形成多元参与、协同合力、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有效破解基层社会治理的资源缺乏、合力不足、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三是打造跨界“融生态”。“五社融合”不是封闭的机制,而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吴中区弘扬“四敢”精神,打破传统“五社”边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中,高校学校、社会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医院、专家学者、爱心人士等多元力量也纳入“五社+”机制中,如,与苏州大学护理学院合作开展“多元照护”时间银行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发展基地落成,实践领域拓展到教育、医疗、环保、文体旅、科技等方面,丰富了供给类型与方式,延长了服务链,注入了新动能。

      三、以民为本,锚定“五社融合”新实践的目标导向
      紧扣“五社融合”新实践的题中之义,“五指攥拳”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让幸福“抱团”。一是赋能民生保障。在扶贫帮困、为老助残、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引入“五社”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做了很多政府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的“柔性服务”。帮助困难家庭创业增收,开展上门探访、兑现微心愿、助学、医疗援助和心理援助,从而提高帮扶效果。链接“东吴人寿”公司,与区慈善总会“各出一点”,为3140名低收入家庭成员购买“苏惠保”保险,有效防止因病返贫。与燃气公司合作,实施“吴优助•用气无忧”安居项目,帮助322户困难家庭消除燃气安全隐患。19个慈善扶贫基地完成新一轮签约,174名低收入对象实现家门口就业。二是促进产业协同。以“五社+”思维打造吴中智慧科技养老生活体验馆,通过“社会组织+高校智库+银发红马甲”常态运营,馆内不少活动一席难求。搭好平台,商企领跑,养老健康科技企业、适老化厂商进驻,既实惠了老人,也开拓了市场。携手苏康养集团成立“吴中区智慧康养人才培养基地”,在品牌、政策、市场和资源整合等方面互相赋能,推进吴中智慧康养人才纵深发展。深耕“吴中颐养·太湖享老”品牌,把自然生态转化为养老业态,签约旅行社、定点酒店,开辟老人游学路线,由授牌的旅行社支持,免去餐费、车费、景点门票、保险费用,让老人提神气、景区聚旺气、商企增人气。开启“民政+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举办婚姻户外颁证,打造特色地名文化阵地,为各方产业带来流量和效益,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成功获评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试点、江苏省首批婚俗改革试点。三是助力疫情防控。社会组织第一时间成立“行动支部”,奋战在疫情一线2.5万小时,累计服务20.2万人次,配送物资53车次,把防疫物资、生活物资、专业服务“点对点”直达最需、最急的地方,弥补了社区人手不够的问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提供心理疏导、情绪支持、应急救援、防疫咨询、医疗保健、消毒消杀等专业化服务。复工复产后,社会组织搭建桥梁纽带,协调解决会员企业资金保障、用工、原料供应、销售等实际困难,支持会员企业用足用好财税、金融、社保、人才支持等各项优惠政策,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压力。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