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区治理
“小网格”撑起基层治理“大舞台”

发布时间:2021/10/21 | 作者: | 文章来源:
      9月16日,在南通市通州区金沙街道搬迁安置小区——天熹社区天熹苑天熹“六尺巷”矛盾调解室里, 13号楼603室搬迁居民邢元萍接过两万元钱后,紧握网格长季忠手说“太感谢您了,没有你的耐心调解,我这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要拿到呢。”至此,邢元萍与邻居的借款纠纷在季忠多次协调下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相对于商住小区,搬迁安置小区治理难度较大,呈现出“两多三乱”的特点。“两多”即空巢老人多、邻里矛盾多,“三乱”即乱堆放、乱晾晒、乱种植,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环境。天熹社区现有安置楼42幢,2672套,安置居民5758人,属于全安置社区,管理难度相当大。近年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网格+物业”的工作机制,推动社区居民“人和观念一起上楼”,构建起“社区是我家、人人都爱家”的生动局面。 
      倾听民声,在社区治理中用好“收件箱”。群众对社区党组织的评价好不好,关键看社区回应群众诉求的速度快不快、质量高不高。针对小区居民诉求多而繁杂的特点,社区以网格为单位,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建指导员、1名物业管理员和若干名网格信息员,每天在小区进行日常巡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快速收集、联动处置。
      在最近一次的日常巡查中,网格长发现小区一夜之间多出了三口深水井,有可能影响小区水质和土壤,网格长第一时间联系水利、城管等部门,多方联动,当天就将三口深水井填埋。今年以来,社区共处置各类事务400多件,每一项事务的处置结果都向群众进行反馈,形成管理闭环,变“群众找我”的被动服务为“我为群众”的主动服务。
      议好民事,在共建共治中搭好“会商室”。百姓有所呼,社区有所应。作为搬迁安置小区,居民与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老百姓的土地情节较浓,毁绿种菜现象十分严重,不少人还因占地大小而产生矛盾。为了引导居民爱护小区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区就“毁绿种菜现象”,召集党员骨干、居民代表坐到一起,面对面摆问题,敞开门谈想法,让群众的事情群众评、群众议,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对乱种植现象进行了彻底清理。小区绿化环境焕然一新,居民们拍手称赞。为了将这一好的做法形成制度、固化下来,社区成立了“天熹有约”民情议事会,定期对涉及到绿化管理、乱拉乱晾、垃圾分类、物业维修等问题进行商议,一个又一个问题都迎刃而解。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成为社区听居民说事、议居民难事、解居民愁事的重要平台。
      凝聚民心,在和谐共享中托起“幸福云”。搬迁安置后,老百姓不需要再耕作劳动,闲暇时间大大增加。为了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社区建立了居民活动中心、科普馆、韬奋书吧、棋牌室等活动场所,定期开展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娱乐活动,让居民乐在其中,社区还被评为“江苏省健康社区”。针对社区空巢老人较多的情况,社区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关爱活动。今年中秋节前,社区举办了“关爱空巢老人,共度中秋佳节”活动,为老人们免费进行体检、发放月饼物资,对一些老年夫妻还组织拍摄婚纱照,留下美好回忆,让老人们“空巢”不“空心”。90旬高龄老人张洁云高兴地说:“现在的时代真是太好了,我们老百姓不用种地了,天天坐在家里也能享受各种补贴,现在又有了社区的关心,真的是感谢共产党啊”。今年以来,社区开展各类活动近40次,进一步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解决民忧,在矛盾化解中写好“任务书”。社区住着多个村搬迁安置村民,一下子从农民散居生活转变为居民楼的集居生活,非常不适应,邻里小矛盾比较多。社区紧紧围绕“家”“和”两方面推进邻里和谐建设,组建了“六尺巷”矛盾调解服务队,成员由社区专职网格员、社区民警、法律顾问、威望较高的老党员组成。
      六尺巷的典故,来自清朝安徽桐城吴家和张家主动各让三尺形成“六尺巷”,启示矛盾双方,凡事要大度一点,做人谦让为怀,谦让就是解决纠纷的“金钥匙”。今年4月,22号楼9楼业主张某家中装修,打破原本房屋结构,和邻居发生争吵。社区专职调解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联合社区民警、法律顾问进行多次调解,张某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房屋结构进行了还原,一场尖锐的邻里纠纷在和风细雨般的调解下得以及时化解。社区每年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0余件,做到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张国君 张肖 朱进清)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