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实验
胥浦家园社区:“援法议事+”打造社区共建共治新样板

发布时间:2022/1/24 | 作者: | 文章来源:

      “援法议事”主要做法是运用法治方式治理基层群众自治事项,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新举措。在创设“小秘书”工作法、创建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倡导“新善义”社区精神的基础上,2021年以来,仪征市青山镇胥浦家园社区推行“援法议事”,并将“援法议事”与政治实践相结合,与自治法治德治实践相结合 ,形成“援法议事+”创新案例,“+”代表党建引领,代表改革创新。

案例背景:
      胥浦家园社区是仪征首个大型农民搬迁安置小区,共有居民近万人。建设初期,社区一直是化工园区和青山镇信访矛盾最复杂、最尖锐、最敏感、最频发的地区。治理的难点与治理的需求并存,迫切需要我们以“法”为基,以“商”成事,以“共”提质,探索自治法治德法共同发力的有效实现形式,构建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发展格局。

主要做法:
(一)“援法议事”+小秘书,探索法治+自治新模式。
      一是优化参与主体。结合“援法议事”,胥浦家园将党员“小秘书”培养成为援法议事“明白人”,形成既是“小秘书”又是援法议事“明白人”的参与主体。二是优化援法平台。以律师社区工作室为援法议事平台。2021年以来,共提供法律援助10余起,法律服务20余人次。三是优化议事机制。利用社区“居民议事厅、周五话吧、有事好商量”等协商议事平台,通过每个月20日协商共治机制给予解决。2021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40多起。如胥浦家园社区门市房夜间露天烧烤油烟、噪音问题,居民怨声载道。经援法议事协商后,由相关执法部门要求烧烤店入室经营或对烧烤设备做净烟处理。
(二)“援法议事”+学史力行,探索法治+共享新模式。
      在推进“援法议事”的同时,我们坚持不断夯实“援法议事+”的工作基础。一是开展“旺家行动”试点。整合社区功能室阵地资源,重塑“党群服务中心”定义,开办社区青年干部学党史“三好课堂”,充分发挥党组织活动场所的阵地作用。二是推行特色服务项目。开辟“民生茶馆”,不少议题很快提上了社区工作日程。“五点钟课堂”为家长提供“教育”与“托管”相结合的公益性服务。开办各项课程培训班,让家长和孩子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培训课程。三是拓展开放式活动功能。建设社区科普馆、网格工作站、博爱之家等组织生活基地,先后开展社区微网格培训、航天知识普及等活动,累计1000余人次参加活动。
(三)“援法议事”+志愿服务,探索法治+应急新模式。
      实实在在的“援法议事”推进过程和成果,有效提升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并在处置疫情防控等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牢牢抓住支部建设这个核心,平时在开展支部活动、召开支部会议时,就注重邀请社区民警、物业公司负责人、业主委员会以及楼栋长、志愿者参与,2020年以来,先后安排81名社区志愿者、楼栋长、居民参加周恩来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美丽乡村打卡拓展活动等党建活动。二是注重平战结合。在平时就鼓励社区的老党员、退休职工、教师和假期学生等,认领自己能胜任的工作。通过平时的“实战演练”,疫情期间工作志愿者都能快速上手,做到紧张不慌张,对他们来说,疫情防控工作只是比平时实战要求更严、标准更高而已。疫情发生后,社区发布抗疫“招募令”。目前社区拥有志愿者132人。三是坚持积分激励。对志愿者实行积分制管理。今年居民积分最高的达到548分,最少的也有100多分,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群众参与度。

主要成效:
      1、以法治“定分止争”。围绕文明秩序、公共利益等重点事项,用法治解决大部分群众关注的矛盾纠纷。“援法议事”正逐步成为密切党群的新纽带、普法宣传的新阵地、解决矛盾纠纷的新渠道。
      2、以法治带动协商自治、提升群众满意度。坚持效果导向,加快“援法议事”成果转化。基层社会治理由“干部说了算”向“依法协商办”转变。居民们纷纷表示:“咱社区的‘援法议事’让我们老百姓有了发声的平台,很多棘手的问题通过法律途径议出满意结果。”
      3、以法治推动“三治融合”、完善应急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社区以自治“共治共享”,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积极探索农民大型拆迁安置区社区治理模式,全面提升社区党组织引领能力、社区应急处置能力、居民参与和自治能力、协商议事能力、多社联动能力,促进“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建设。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以及全省城乡基层援法议事范例等多项荣誉。(戴卫平)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