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区:“睦邻+N”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发布时间:2024/10/25 | 作者: | 文章来源:
宜兴市宜城街道新华社区是坐落在市中心的城中老社区,全部由开放式小区组成,辖区老年人多、特殊对象多,社区治理呈现不同的特点,而且难度大。为此,该社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睦邻+N”基层社区治理模式,以睦邻点为阵地,充分发挥社区党总支桥梁作用,联合共建单位、联盟商户、“三官一律”、居民骨干等多方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目前,社区采取群众自荐、居民互荐等形式建成“照桑榆”为老服务和“睦邻和”调解等11个睦邻点,有效提升了社区服务质量。
睦邻之间常串门
坚持“排查在先,关口前移”思路,落实“睦邻串门”入户模式,社区睦邻点负责人及志愿者常态化走访居民群众,通过柔性的情感式入户、常态的串门式入户、精准的分类式入户,全面排查各类矛盾隐患风险点,做到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人帮”,每个睦邻点负责人及志愿者每日入户1小时以上,年均入户超过500次。去年以来,累计收集需求、问题、民情清单3500条,全部得到及时处置。
睦邻议事聚民意
社区在每个睦邻点各优选1位在居民群众中威望高、能力强、信得过的居民担任“议事组长”,以“七棵树下议事点”“暖新妇女议事会”等形式发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协调解决居民身边的小矛盾小纠纷。今年以来,通过“自主商议-上报研讨-制定方案-反馈落实”的议事原则,有效解决了30起矛盾纠纷。
睦邻律法介入
多坚持“法治”有效融入“网格”,以“三官一律”进社区为契机,成立社区调委会,由民警、法官、检察官、司法工作人员、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等担任法治指导员,在社区搭设睦邻法律联络点,法治指导员每月常态化下沉居民小区,重点开展老年人财产公证、赡养和邻里纠纷调处等法律服务。今年以来,已开展各类调解活动80次,有效实现了矛盾不出社区。
睦邻科技来赋能
开发应用“宜城一体化”“网格通”等软件系统,社区网格员收集的纠纷苗头、居民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等,均可实时线上流转,并依托街道指挥中心平台有效联动线下调解资源,开展“派单式调解”。同时,社区还进一步建立健全精网微格工程,通过建立楼栋微网格工作群,实现隐患问题快排查、纠纷问题快调解、诉求问题快回复。
睦邻文化强感召
探索建立契约友好的睦邻生活新模式,制定邻里公约、梯道公约、商家公约等,睦邻点常态化开展最美邻居、最美楼长、****居民提案和“好婆媳家庭”“孝亲敬老典范”等评选活动,推动形成以德为邻、与邻为善、互信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在调解过程中,通过讲述“社区睦邻模范故事”,引导双方当事人“有事好商量”,争当“好睦邻”模范,助力“矛盾结”变“和谐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