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实验
社区治理的扬州典范——郑翔工作法

发布时间:2022/12/12 | 作者: | 文章来源:

一、背景

文昌花园社区是扬州市****的拆迁安置小区,占地仅1.28平方公里,却集中着3750多户拆迁安置家庭,人员构成非常复杂,失地农民、市民混杂,困难户和失业居民多,还有一些刑满释放人员,2005年社区成立的时候,可以说是“地偏人杂是非多”。当时就有人用“三多三难”概括文昌花园的形象:“困难家庭多,群众生活难;矛盾纠纷多,凝聚人心难;不良现象多,文明和谐难”,是扬州出了名的“问题社区”。

二、主要做法

郑翔工作法以“三字经”的形式加以浓缩提炼,六个部分、288个字,即“抓党建、开新路;个性化、建支部;选代表、中心户;筑堡垒、形象树。抓服务、求贴心;温馨卡、便居民;一一零、拨就灵;托老所、笑盈盈。办报纸、吐心声;评议台、是非明;义工队、万家情;艺术团、织缤纷。抓创新、闪光点;跟时代、新观念;恳谈室、解疑难;家门口、展笑颜;错时制、透心甜。”读起来琅琅上口,学起来简单易行,让社区服务和管理更加“特色化、网格化、多元化、模块化、项目化、专业化”,较好地满足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社区工作的操作手册。

特色化:以党建为龙头,筑牢战斗堡垒

组织创新,搭建特色载体。创新组织设置模式,结合党员从业特点、个人特长等,建立了“志缘、业缘、趣缘、情缘”等“四缘型”党组织,将全体党员纳入到一个党总支和七个特色党支部(创业者党支部、党员义工党支部、夕阳红党支部、商业街党支部、老干部党支部、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全民健身党支部),促使每一名党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汇聚党员先锋引领的强大合力。

中心牵引,密切党群联系。建立“党员中心户”制度,在全社区遴选出30户党性观念强、服务意识强的党员家庭作为中心户,每个中心户就近联系10多名党员、30户左右居民,形成“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网格脉络,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联系服务作用。同时,实施“开放式载体”“空中式学堂”“体验式讲堂”三步战略,开展“我是党课主讲人”,利用“党员中心户”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增强学习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十九大精神宣讲持续向纵深推进。

先锋率领,扛起服务大旗。突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设立“雷锋信箱”,开展党员“三带”活动(党员发挥自身的作用带好一个家庭,带优一帮邻居、带活一片区域;楼宇党员带头创业,带好团队,带活楼宇),实施助老、助残、助医、助困、助学的“五助”服务,让党组织、党代表、党员志愿者都能找到作用发挥的舞台。

项目先行,汇集共建合力。2015年启动实施党建项目化以来,围绕每年党建重点领域,通过召开党员代表会、党建联席会、协商议事会,采取“五议工作法”,充分征求居民和党员的建议,先后制定、完成、升级了“家门口饭碗”“鸿雁归队”“五微平台”“红色精灵”等20多个党建项目,既让社区党员接受了教育,又让居民得到了实惠,成效十分明显。

网格化:以服务为抓手,凝聚千家万户

精细服务,做到民求我应。树立“服务时间全天候、服务对象全方位、服务内容全覆盖”的“三全”服务理念,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目录》,为居民提供9大类57项便利服务;构筑“社区110”“民情搜集站”等联系服务群众绿色通道,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打造24小时技防监控防护网,对夜归人员实行护送制度,为居民提供公共安全服务。

网格服务,做到民忧我解。将所辖范围内共131幢居民楼划分为11个网格,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每个网格由2个党员中心户、20名左右党员、30名左右志愿者共同管理,横纵到人全覆盖。社区工作者走门进户,倾听民声,依托“智慧社区网格管理平台”,借助移动客户端做好民情记录,第一时间了解群众需求并予以反馈解决,实现“人在格中,事在网办”。

专业服务,做到民困我帮。社区着力将持证社工、热心公益的律师和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整合起来,成立了e”邻社会工作事务所,形成了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统筹,社区社会人才工作室配合的服务架构。“e”邻社会工作事务所负责本辖区的公益团队组建、居民需求对接、公益项目规划与拓展、公益项目执行等事宜。每个案主在这里都拥有独立档案,从接案到服务到评估再到最后结案,相应的服务流程与资料一应俱全。

智慧服务,做到民需我做。推进自媒体建设,在全面建立社区官方微信、社区微信公众账号的基础上,依托集线上线下服务联系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涵盖“民政相关”“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残联事项”“安居福利”“党建”“城管”七大类服务项目,居民想要办理哪类事项,点击相应类别就可以完成服务申请。引进O2O连锁企业入驻社区(汇银家电),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各种低于超市价格的蔬菜水果、粮油米面、日化用品、家用电器等,手机点一点,物品就能送上门。创新实行错时服务、网格化管理、“四位一体”全新养老模式、"家门口饭碗"工程,成立工疗站、慈善超市、托老所等,为社区老、困、幼、残等群体提供全方位服务。

多元化:以善治为目标,深化基层自治

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社区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治理委员会为平台,以网格为基础单元,凝聚多方力量,拓展多元主体共驻共建,形成了“一核多元组团”的社区治理架构,推进居民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成立由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代表等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委员会,建立轮值制、联席会等载体,推行“提议、合议、群议、决议、评议”的“五议工作法”,推动基层协商民主进程,变社区居民和利益相关方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提高各项决策公信力,实现“民事民意民受益”。

注重多形式治理手段。建立开放空间、圆桌会议、居民论坛等新治理载体,规范“民情恳谈、事务协调、工作听证、民主评议”等基层协商会议,提升了居民参与度与贡献力。

群策群力提升治理水平。社区率先建立“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将社区内人、地、物、车、事、组织信息等内容整合汇聚成“信息池”,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底数清、情况明,实现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信息准确性和资源利用灵活性,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模块化:以文化为引领,铸造和谐之魂

全员教育,提升文化素养。针对不同群体,建立少儿科普室、敬老体验室、图书阅览室等多种载体,开展模块化教育。抓定向教育,打造社区学院、阳光学堂、市民学校、老年大学、科普学堂、道德讲堂、法制学校等社区教育平台,组织开展文明礼仪、科普法制、廉政文化等知识讲座,通过宣传栏、致居民一封信、《和谐文昌》报、《文昌诗歌》集等宣传载体,图书阅览、电子阅览等形式,向居民群众传播健康文明生活常识,形成全员学习、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

创新活动,打造特色品牌。精心设计和编排针对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节目,引导居民群众,养成良好文明习惯。通过周末剧场、社区艺术节、科技节和读书节等,组织学员进行教学成果展览、艺术展示、生活服务技能竞赛等,做到小活动天天有,特色活动周周有,重大活动月月有,切实增强社区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倡导文明,促进邻里和谐。以前的文昌花园社区上访户多,矛盾尖锐,邻里之间经常因为小事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有的居民甚至将对社会、对单位的不满化作过激行为。针对这一情况,社区在每个楼栋设一名志愿者,负责各个楼栋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到矛盾不出楼栋,纠纷不出小组,冲突不出社区“三个不出”。通过社区矛盾调解工作站的受理、咨询和调解,形成大调解机制,社区矛盾纠纷逐年减少。进一步创新、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实行志愿积分,扩大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在社区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社区的和谐。

典型引领,丰富精神生活。社区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每个培育的文艺骨干和文化团体中,充分挖掘草根明星和身边好人典型,通过文艺骨干和典型人物引领,推动社区文化大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结硕果,形成人人参与社区建设,共建幸福社区的浓厚氛围。注重培育选树典型,树立先进标杆,每年都要对辖区内的和谐家庭、好邻里、优秀志愿者、优秀党员、最美文昌人等进行评选表彰。通过能人讲坛、演讲比赛,主题讨论等方式,用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掀起争当先进、做文明居民的浓厚氛围。切实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聚集倍增作用,开展送学上门、“微心愿”认领、志愿帮扶等活动,以学促做,在实践中倡导文明新风,传递正能量。

项目化:以项目为纽带,激发社会活力

项目化运作,满足个性需求。为避免项目重复开展、资金重复投入,社区将各类项目进行整合,党组织为民服务经费主要侧重于办实事项目;公益创投项目主要侧重于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社会工作实务;志愿服务项目由于资金来源较少,则主要依托党组织为民服务和公益创投项目开展;社区“以奖代补”项目则主要聚焦于社区治理、社区发展研究性课题支出。

服务组团,汇聚专业力量。社区实行“社工+义工、社会组织+志愿组织、公益项目+志愿项目”的“3+3”联动服务模式,以“志愿者服务网”为平台,以“志愿服务文明积分”为标准,以7大专业委员会为服务提供主体。加强社社合作,组团服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社联动,激发社会活力。社区通过“社会组织之家”孵化平台,成功培育了38个成熟的社会组织,如家门口饭碗服务社、鹊桥工作站、社区学院等。建立了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区域化、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创新社会管理机制,通过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促进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依托社区融合发展。从2014年开始,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区四级民政部门组织的公益创投活动,先后获得各级公益创投项目30个,累计获得公益资金近300万元,确保了社区社会组织的正常化运营。

邻里互助,共享积善甜果。出台《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办法》,实行“积分制”“星级化”管理服务,对社区现有23支志愿服务队和1316名注册志愿者,除定期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外,整合驻区商户给予志愿者服务优惠,提高志愿积分的实效性;创新建立“捐赠、交换、救助”三位一体的“爱心超市”,为特困居民、志愿者、普通居民、爱心人士分别提供免费领取生活物品、志愿积分兑换商品、优惠价购买部分物品、设立爱心阵地等服务。并对接受救助的特困居民实行"规范管理、进出有序"的动态管理机制,提高慈善超市运行质态。

专业化:以人才为引擎,释放创新动力

社工培训,提升专业技能。探索实施“全科社工”服务,精简“一站式大厅”人员,推行“前台即办”或“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的服务模式,社区前台仅保留2-3名“多专全能”的“全科社工”值守,并提供代办、陪办、协办等服务,提升工作效率。

梯队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积极引导年轻干部投身各种工作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增强技能,增长才干。目前共培养社区干部85人,其中村官27人,考上公务员、企事业单位11人,提拔副科以上4人,担任村社区“主官”8人,其他人员也是委以重任,文昌花园社区成为社区干部实践成长的摇篮。

干部培育,增强服务效率。依托广陵区乃至扬州市各知名社区的实践教育资源,联合扬州大学、市委党校等高校院所的理论教育资源,整合扬州境内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教育和党性教育基地资源,在文昌花园社区成立社区干部培训学院,提供“理论授课、现场观摩、实岗锻炼”等不同途径的30多类课程,致力打造扬州市乃至全国社区干部培训的“黄埔军校”。截至目前,社区干部培训学院承接了30多场培训班。

团队合力,发挥集体智慧。文昌花园社区在协调善用人才方面,力求激发团队中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战斗力,把团队中每个成员的潜能挖掘出来,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扎实、热心为民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三、成效

郑翔是文昌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创立的“郑翔工作法”来自社区一线、扎根基层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群众认可、党员拥护,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担任社区书记的十多年来,她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有限生命,无限服务,为党为民,无限忠诚”的诺言;她心系群众,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是群众最爱的“小巷总理”;她无私奉献,精心静心抓管理和服务,将一个居住人员复杂、素质相对偏低、矛盾较为集中的社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多项荣誉社区带头人郑翔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并光荣当选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评析:

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在社区的生动实践

“郑翔工作法”顺应社会结构新变化,在实践中形成,在探索中提升,把力量凝聚到党组织周围,把工作开展到楼道小巷,把真诚服务送到百姓身边,把党的温暖带到群众心坎,以到底到边、落细落小的务实作风,推动社区党建工作的全面覆盖、落地落实是对文昌花园13年创建工作的凝练和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在基层社区的生动实践。

“郑翔工作法”启示我们:

一是只有凝聚有力,才能担当有为。紧紧抓住党建工作与重点工作的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好党员先进作用,体现党员模范价值,方能彰显基层党建的生命力。实践证明,社区党组织只有不断强化“四个意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要求落细落实,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才有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影响力,再棘手的难题也能破解,再大的矛盾也能解决,再难的事情也能办好。

二是只有走近民心,才能赢得民心。社区党建工作首先要将党员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心里,落在行动上,放在目标最前面群众满意度与获得感有所提高,党建工作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带着群众感情,把群众遇到的急事、难事、烦事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时时为民着想,处处为民解忧,对群众“有求必应”,群众才会“一呼百应”,把党的政策要求变成自觉行动,一心一意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

三是只有真诚共建,才能同频共振。社区资源少、争取支持难,“背靠大树”“同舟共济”就不难。社区党组织既要善于“盘活”资源,又要善于“激活”资源、“育活”资源。实践证明,只有用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打动各方力量,用平等对待的真诚付出融洽共建关系,驻区单位才会更加重视社区、社会组织才会充分依靠社区、各方资源才会主动投向社区,****限度形成工作合力。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