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实验
培育“嵌入式”基层调解队伍 打造园区“长效化”社区治理格局

发布时间:2020/10/29 | 作者: | 文章来源: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  
      为进一步增强社区工作者法治思维意识、提高依法开展工作的能力,进而提升社区治理水平,针对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矛盾纠纷多发,社区工作人员解纷能力不足的问题,5月21日,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联合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在园区法院建立了全省首个社区治理法治实训基地,同时启动了对首批来自各街道、社工委的25名社工为期三个月的全脱产式法治实训。8月22日,全部参训社工已经顺利结业并被法院聘为“特约调解员”,第二期社工实训也同步开班。从首期培训的过程及反响来看,这种实训形式深受参与各方的欢迎和认可,收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一是实现资源融合,突出社区治理创新性。该基地为省内首家由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共建的法治培训基地。基地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为引导,将基层社会治理的“人才资源”与法院解纷的“经验资源”进行重组结合,满足基层社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解纷需求。法治实训基地以培养具有法治意识和专业解纷素养的人才为目标,通过对社区工作者提供脱产培训,进一步打破了原有诉讼解纷与非诉讼解纷机制之间的壁垒,实现经验借鉴、优势互补,助力社会纠纷多元联动化解,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法治化进程。
      二是开展量化课程,促进矛盾化解实务性。参训学员从实训第一天起就被法院任命为见习书记员,参与法院日常工作,通过强化培训管理(由一名庭长担任实训班主任,法院和社会事业局各派一名工作人员担任班级辅导员,组建班委会和学员临时党支部)、员额法官“一对一导师制”、“三三二一”量化考核(每位学员需要整理30本卷宗、记录30个庭审、参与调解20件案件、草拟10份裁判文书)、“每周一讲”(每周五下午安排一位资深法官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民事解纷理念和思维、物业纠纷、邻里纠纷、婚姻家事纠纷等社区常见纠纷裁判规则,以及纠纷调解方法与技巧)等方式,让学员们全面了解调解程序,掌握调解方法和技巧,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三个月内,第一期25名学员都超额完成了培训任务,共计整理卷宗1215本、记录庭审974个、参与调解案件705件、草拟裁判文书400份,平均每位学员整理卷宗48本、记录庭审38个、参与调解案件28件、草拟裁判文书16份,整理卷宗和草拟裁判文书超额完成60%,记录庭审和参与调解超额完成26%。
      三是完善制度保障,实现交流对接长效性。一方面,以社区工作者为人才纽带建立起法院与社区之间的矛盾纠纷联调联处机制,聘用结业的社区工作者为法院“特约调解员”,发挥他们在基层察民情、知民意的优势,合力妥处基层矛盾纠纷,逐步探索“诉讼源头治理+纠纷前端化解+终端裁决保障”多维社区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基层“嵌入式”调解队伍将践行“自治+法治”双向赋强的解纷模式。结业的学员在基层工作中遇到复杂的矛盾纠纷,可以通过街道、社区非诉讼服务中心(法院审务工作站)的即时通讯设备,与法院导师取得沟通和指导;就地化解的纠纷,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以通过专门的司法确认平台获得法院赋强。
      法治实训基地试运行期间,陆续结业的唯亭街道、湖西社工委、东沙湖社委的8名社工,回到各自的岗位后已化解了某长租公寓系列纠纷40多件、某打工楼租赁系列纠纷20多件、物业服务纠纷210多件、预付款消费纠纷50多件等一大批涉民生纠纷。娄葑街道的4名社工在实训结业后的一个多月内已分流辖区案件81件,成功调解20件,司法确认20件。
      实践证明,培育“嵌入式”基层调解队伍,有利于进一步缓解法院的人案矛盾,实现案结事了,形成“法官满意”与“群众欢喜”双赢的良性社会治理生态。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