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实验
互联网+“时间银行”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11/11 | 作者:丁安祥 | 文章来源:
    “时间银行”,上世纪80年代英美等国出现的一种助老互助服务模式,其倡导者是美国人埃德加•卡恩。
    1999年,南京市鼓楼区试点“时间银行”,当时名为《助老服务储备制度》,分为总则、服务内容与流程、志愿者与志愿者队伍、服务对象、权利与义务、兑现办法、管理机构、附则共8章12条。规定年满16周岁,包括常住户籍的居民和外来人口均可成为《制度》的志愿者,领取类似银行存折的储备卡,由社区服务组织安排,就近为老年人家庭无偿提供做饭、清扫、洗衣被、护理、助浴、理发、修脚、维修水电等生活照料服务,以及陪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精神关爱服务,并凭卡存入或支取服务时间。《制度》还规定,志愿者所持储备卡上的服务时间可以转让给自己年迈的父母。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人民日报》《中国社会报》《新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先后予以报道(注1),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外地同行纷纷前来学习取经,着实热闹了一阵子。然而,多种原因导致其后劲不足,难以为继,最终偃旗息鼓。
    2009年,鼓楼区民政局相关人士完成民政部研究课题《以‘时间银行’为模式的志愿服务体制创新研究》(注2),详尽介绍“时间银行”实践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列出存在的短板问题:
一、整体规模小,各自为政,相对封闭。
    “时间银行”的运作范围,小之一个社区,大之一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螺蛳壳里做道场,小打小闹”,其局限性显而易见:1、资源既不能整合,也不能共享。2、服务项目少而单一,往往流于形式。3、志愿者势单力薄,缺少有效的培育、激励机制,导致队伍不能成长壮大。
    以当前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行政化体制,繁杂而模糊的职能范围,去构建“时间银行”(包括志愿者队伍建设、通存通兑的运行机制、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体系),既不切实际,又勉为其难。加上各自为政,信息孤岛和碎片化,服务资源得不到整合、不能有效配置等,这些先后存在的现实条件,使得“时间银行”受到严重制约。
二、自发生存,处在“乡规民约”状态。
    “时间银行”先天不足,后天乏力,处在自发生存,自主运行的“乡规民约”状态。除了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也有一些地方的企业、社会组织出头接盘,虽然目标、理念各异,但运行现状和成效均不如人意,其基本原因,还是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导致“时间银行”的信誉度、“含金量”大打折扣,有人质疑:“我现在志愿服务存入服务时间,将来得不到兑现去找谁?”
三、认识上有误区,缺乏政府的扶持和保障。
    有人以为“时间银行”的志愿服务不化钱,无须经费投入,不必去培育扶持,任其生存发展。这种认识误区必然导致“时间银行”走入困境,并有地方政府把“时间银行”当作突击任务,应付检查的幌子,使其流于形式、名存实亡。“时间银行”叫好不叫座,很大程度上与地方政府指导思想偏差,缺乏正确的引导,缺少必要的经费投入与实质性扶持等,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没有经费保障,“时间银行”必然难以生存和发展。
    当我们进入互联网、物联网时代,回头看,这些短板已不是难题,尽可迎刃而解。更有养老保障国家顶层设计,相继出台的各项养老政策为指引,我们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出“互联网+‘时间银行’”现代养老模式,为广大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便捷、更加普惠、更加现代化的养老服务。
一、构建“时间银行”网上平台,力促这项社会系统工程提档升级,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撷取、管理和处理海量信息,整合志愿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并合理调动,以信息化、智能化最新理念干一番养老服务的大事。在志愿者、受助老年人、运营管理者三方之间搭建互联互通的桥梁,线上线下结合,拓展养老服务客户端,打造类似物流快递的助老服务链,其流程:
(1)客户端(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上网寻求无偿助老服务,点击服务需求,输入姓名、家庭住址等;服务端(注册志愿者)网上搜到信息即可抢单,并及时前往服务。若老年人不会上网,也可拨打热线电话、“安康通”求助——(2)“时间银行”网上平台收到求助电话,即刻处理匹配,下单派出志愿者出工——(3)志愿者上门服务用手机扫描“时间银行”二维码,其服务内容、服务过程、服务时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反馈、记录并储存,安全可靠。
    “时间银行”网上平台发展前景应当看好,它还可串联更多的模块:物联网、智能呼叫、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GPS或北斗定位技术等,构建更为广大的智慧养老大生态圈,犹如在养老服务领域开通了高铁“复兴号”,使我国养老“居家为主,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之外,又新增了一条便捷、高效、普惠之幸福大通道。
二、扩大“时间银行”规模,摒弃以往小打小闹的思维定式,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大格局、大服务。“时间银行”适合在一个城市的全市范围来运作。通过整体构建系统化的运作体系,消弭信息孤岛、碎片化,整合社会资源,让更多的公众参与,产生规模效应,以有利于网上平台构建、志愿者队伍建设、服务资源的整合和调配、方便志愿者服务时间的存储,实现通存通兑,这样才能与“互联网+‘时间银行’”相匹配,释放“时间银行”的效益****化,惠及更多的老年人。
三、拓展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宣传介绍 “时间银行”服务理念、服务内容、运行流程和发展前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服务今天,回馈明天”理念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口号对接,植根于志愿者心中,外化为人与人积极互动互助的实际行动。在青壮年人、低龄老年人、大学生等群体招募志愿者,把每位志愿者的职业和特长登记清楚,供网上平台汇总进行数据处理,以此打造“互联网+‘时间银行’”数据库和服务端,广泛凝聚社会力量,人人为养老事业出力并共享资源和信息,实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新常态。
四、政府购买服务,对“互联网+‘时间银行’”给予实质性扶持。明确责任担当,牵头“时间银行”网上平台建设,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宣传发动社会力量等,提供多方便利和支持,确保“互联网+‘时间银行’”顺利实施。“时间银行”适合中国国情,已受到国内老年人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但只有社会方面的一个积极性远远不够,没有政府方面的积极性,“时间银行”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生存发展,两个积极性同时发挥,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能量和动力。2008年,由瑞士联邦社会保险部开发,“时间银行”在瑞士圣加仑实行。当地老年组织均对此表示十分支持,认为集社会之力让古老的传统互助重换魅力是非常好的事情。(注3)这无疑对我国具有借鉴和促进意义。
五、以招标形式确定“互联网+‘时间银行’”运营管理者,社会组织、企业均可参加竞标,也可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项目实施。选择诚信、合法、具发展前景的企业或组织承担重任,好钢用在刀刃上,打牢“互联网+‘时间银行’”项目基础。明确“时间银行” 运营管理者的主体地位,全权负责网上平台建设,维护和全程化的运营、服务、管理,政府不再包揽,不去干预具体运作,做好保障和监管,各司其职,共同建设养老服务新体系。
六、制定《‘时间银行’暂行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为“互联网+‘时间银行’”保驾护航,大力提升“时间银行”的信用等级,确保“时间银行”的信誉度、“含金量”,为志愿者无忧服务,发挥“时间银行”接力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效应,提供法律保障。规避短期行为,以长效机制维护“时间银行”长期运行。
    尽管前期“时间银行”探索进程中出现了曲折,甚至停滞,但它并没有因此消失。2018年10月,南京市鼓楼区“时间银行”重新启动,并作“互联网+‘时间银行’”初步尝试,推进线上线下服务,截止今年9月,已有55间“时间银行”网点正式运营,注册团队志愿者1689名,开展志愿服务人次97759次。在此进程中,还引来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一大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注4)
今年8月8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南京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施方案(试行)》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明确2019年10月底前,完成“时间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招标和开发;2019年    12月每个区各选1个街道进行试点;2020年9月,在试点的基础上,各区全面推广,实现全市通存通兑。(注5)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互联网+‘时间银行’”的根本遵循,南京市积极探索,稳妥推进,政府主动作为,发挥主导作用,以创新理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效、便捷、普惠的养老服务新模式,让更多老年人受益,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由此相信,“时间银行”的初衷和目的定会实现。
注1:《人民日报》(1999年6月14日)《中国社会报》(2000年10月6日)《新华日报》(1999年5月30日)《南京日报》(1999年5月31日)
注2:《以‘时间银行’为模式的志愿服务体制创新研究》丁安祥(民科字【2010】23-34号 课题编号:2009MZBCR096)
注3:《瑞士的‘时间银行’养老》(乐读网·2015年11月12日)
注4:《南报网》(2019年9月4日首页)
注5:《南京日报》(2019年8月8日A01版)
(注:作者为《南京军休》网站编辑)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