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宜兴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进宜兴
【乡村振兴看陶都】——走进桂芳村

发布时间:2021/10/11 | 作者: | 文章来源:

提要:

桂芳村概况

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掠影

关注民生热点  脚踏实地办实事

党建引领  工作明方向

志愿服务  方兴未艾

●乡村文化蓬勃发展  科普知识普及惠民生

防疫工作严阵以待毫不松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芳村概况

“桂芳村”俗称“碓坊圩”,座落在宜兴西18公里处的马公荡西岸,南至北溪河,东靠马公荡,西临钮家村,北接官林义庄村,兴楊公路(宜兴至杨巷)穿村而过。

“碓坊圩”历史源远流长,据明万历“宜兴县志”载:“碓坊圩”初成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时任南宋户部尚书的官林鐘离村的吴邦翰,因遭奸臣史弥远诬陷被斩,其两个儿子外逃避难。大儿逃至东岭,小儿“应章公”逃至马公荡南的“童家庄”,所居之室为“碓坊”。后据宜兴市文管会考证:现今碓坊圩村南东河边,地名为“窰下”、“碓埂基”之处,整田平地时出土成片的陶碗罐坛,确是当年碓陶泥、烧陶器的“童家庄”和“碓坊”。

后吴邦翰平反昭雪,朝廷对其子女赐官,应章公谢绝。因此,朝廷赐良田2000亩于他身居地。为此,应章公便内迁圩内,靠河搭舍建坊,仍一边碓陶泥,一边招工农耕,后子孙繁衍,故该圩便称之为“碓坊圩”。

据《桂芳蒋氏宗谱》载:西氿西岸的洴浰蒋氏,以擅长木工造船为业,至明天顺年间(1457),其蒋荣生爷爷由洴浰迁至“碓坊圩”,居河北岸建房搭河棚,打造农船为业。自此,“碓坊圩”巳形成了河南吴氏和河北蒋氏相对的聚居地,故又称之为“对芳圩”。后又有张、钱、刘、储、陈、王、周、姚、朱等十多个姓氏族人前来租种吴氏租田和为蒋氏造船打工,子孙繁衍,使落居地形成了潘家桥、太宗圩、北堰、乾圩四个小村。

清乾隆年间,该村盛长桂花树,尤以吴氏宗祠大院内两株桂花树最盛,毎到八月,桂花盛开、全村芳香,故又称“桂芳里”。 1950年解放后,钮家乡政府设在该村,故改“桂芳里”为“桂芳村”。

桂芳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辈出。据清光绪《荆溪新志》和明史载:“明洪武年间(1370年).开平王常遇春遭冤遇难,其部将张衡、陆习避难于碓坊圩北的座庄圩当工,时因湖荡盗匪猖厥,经常上岸侵扰,百姓不得安宁。张衡、陆习便组织村民传教军中盾牌战术,自卫抗暴。后发展至马公荡沿岸的梧桐、东卫、夾沟、碓坊等村,相继都建立了盾牌队,自卫抗暴。”

又据《夾沟蒋氏宗谱》载:“清太平天国失败后(1864年),曾任太平军“团练使”的蒋顺昌回夾沟村后,一改盾牌队装束,与太平军相似的集武术、舞蹈、鼓乐于一体的盾牌舞队,参与到地方庙会和节庆活动之中。

1950年解放后,盾牌舞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視,传承至今,巳成为全国唯一的武舞结合的民间群体舞蹈,2006年公布为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公布为无錫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又公布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行政村实施了两轮撤并,20013月,桂芳和夾沟合并为桂芳村,东卫和梧桐合并为东卫村。20053月,桂芳又和东卫合并为“桂芳村”,村委驻地在桂芳村。现村域面积为5平方公里,13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总人囗2728人,耕地面积3062亩,水产面积2315亩,林地600亩,水域面积6000亩。

近几年来,桂芳村加大对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惠民实事工程建设的力度。先后完成各项省级工程项目6个,工程总投入4360万元,完成各项市级项目49个,工程总投入2134万元,完成镇、村二级大小工程项目29个,总投入928.6万元,其中:(1)完成新建村民休闲、生态旅游中心(江苏省生态湿地公园)面积463亩,村中主题公园二个,面积83.6亩,(2)先后完成全村85%自然村、村庄环境整治,(3)先后改造桥梁27座,建设村级硬化公路9230米,总面积41535㎡,(4)完成村庄生态环境改造和绿化面积638.4亩(乔灌木、水生植物、草坪等),新建了亭台水榭、区桥长廊,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温馨的乐园,(5)完成社区中心建设2543㎡(村办公楼、医疗卫生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茶社等),(6)完成河道硬质驳岸工程3213米,(7)完成污水处理中心5座,(8)完成道路公园亮化工程4500米等等。

桂芳村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盛产无公害优质大米、小麦、蔬果和各类水产品,特别是藕、芡实、菱、水芹、螃蟹、青虾,品质独特、闻名全省。

2012年以来,桂芳村连续三年进入宜兴市综合实力50强,居19-23位。先后被市级评为四星级先进党总支、先进村民委员会、宜兴市文明村、无錫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生态先进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绿化先进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掠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注民生热点  脚踏实地办实事

如今,到桂芳村的马公荡湿地公园走一走,人们会由衷地感慨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杨柳拂面,亭阁别致,水中有红菱,天上白鹭飞,四季鲜花开。桂芳村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大毛笔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和水环境,也给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数年前的桂芳村村级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该村“两委”一班人在发展村级经济过程中注重“经营”,善于借力,精于“算帐”,千方百计盘活集体资源,夯实了村级经济基础。特别是能牢牢把握各级“三农”投入的政策机遇,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用足用好强农政策,积极包装各类项目,争取项目配套资金,整合村级财力物力,成功实施危桥改造、土地复垦、河道氮磷拦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态湿地修复等工程项目,实现了资金利用的****化,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农村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依托生态资源、做足发展文章的生态兴村、农民增收之路。

特别是近年来,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村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等方面更高的需求,该村“两委”一班人审时度势,微调工作思路,立足本村实际,紧紧围绕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脚踏实地为民办实事、做好事。

农村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便是出行问题。经过多年的投入、建设,桂芳村各自然村的“硬化、绿化、亮化”已初见成效。为把好事做得更好,实事做得更实,近年来,该村以创建绿化示范村为契机,按照村庄环境整治计划,利用村级现有财力,在对全村“三化”建设进行了全面“回头看”的基础上,对一些“不到位”及出现损坏的路段,制定施工方案,进行全面的“补缺”。为节省成本开支,尽可能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工程建设上,村“两委”一班人直接与建设材料供应商洽谈,自己组织采购水泥、黄沙等材料。仅2017年,该村就陆续完成了9项民生实事工程。其中包括:投资60多万元,钮桂路长700米约4000平方米的道路浇筑;投资80多万,钮桂路至兴杨公路680米约3800 平方米水泥路浇筑;投资约105万元,结合污水纳管、自来水改管,完成了2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总计硬化路面、场面近1万平方米;投资约24万元,在太宗圩自然村种植乔木约150株、灌木1200多株;投资约14万元,完成了石埂桥西生态驳岸工程;投资约15万元,完成马公荡湿地公园提档升级工程;利用在外乡贤捐资100多万元,修建了硬质护坡200多米,新建桥梁一座,新建古典长廊80米。

一件件、一桩桩看得见,感受到的民生实事,让全村老百姓深切感受到了村级经济的发展、村“两委”班子的不懈努力给他们生产、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实惠,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村“两委”在村民群众中凝聚力和向心力。

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东邻马公荡这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实施马公荡湿地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已完成了清淤、修堤、铺路、建亭、堆岛、绿化等一系列工程。目前,该村正在继续推进后续工程、加强长效管护工作的同时,着手引进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养生等项目,进一步做好村级发展、村民增收文章。(《走进陶都新农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党建引领  工作明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愿服务  方兴未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文化蓬勃发展  科普知识普及惠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防疫工作严阵以待毫不松懈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