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层政权
全省涌现一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观察点

发布时间:2020/12/31 | 作者: | 文章来源:省民政厅社区处

      创新是引领发展、走在前列的第一动力,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基层勇于创新、率先实践。近年来,全省涌现了一批以乡镇(街道)为主,兼顾县(市、区)和村(社区)范围的创新案例,经商有关主管部门,本网采集了13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主题鲜明,围绕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从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乡镇服务能力建设、扩大村(居)民有效参与、深化多元主体民主协商、强化“三社联动+”、网格化管理、农民安置区和老小区治理、智慧社区建设等重点难点选题,并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具有较好的创新探路基础,现推荐给理论和实务工作者进行跟踪观察研究,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

1.南京市栖霞区马群街道——“掌上社区”全覆盖,“积分制”全民参与
       马群街道在2016年实现“掌上社区”全覆盖,综合运用实体化和信息化手段,以实现线上治理和线下网格管理“双线融合”为目标,不断优化做实创新为民服务举措,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2019年,马群街道决定在芝嘉花园和宁康苑两个社区试点升级打造社会治理积分制管理模式,引导马群居民共建共享,共同享受社区治理成果,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与喜爱。马群街道在近两年的基层治理实践中,为人民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居民自治热情大幅上涨,民生服务事业长足发展,社区环境更加安全稳定,成为马群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构建“一二三四”社区治理体系
       近年来,洛社镇坚持以“党建引领、政府引导”为核心,以民主协商、微自治、楼道自治为抓手,以服务群众为导向,逐步构建起“一二三四”社区治理体系。“一”是强化一个核心,依托“先锋驿站”阵地,大力实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二”是培养两支队伍,创新“全科社工”+“网格员”服务模式;“三”是建立三级议事平台,形成“小事不出巷(楼),大事不出网,难事不出村”的治理机制;“四”是创新四步走战略,分四个阶段实施建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有序社区,“自我服务”的友好社区,“自我教育”的厚德社区,“自我发展”的活力社区。

3.徐州市沛县安国镇——构建多元协商架构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近年来,安国镇积极探索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以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利益相关方、驻村(社区)单位为主体,以协商议事会为平台的“1+4+1”治理模式。聚焦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对协商议题、成果运用的引领作用,保障决策科学化、规范化。聚焦多元主体参与,吸纳协商议事会成员、职能部门人员、利益相关方、驻村(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协商,凝聚各方智慧,形成治理合力。聚焦创新议事方式,建好网上“云协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切实增强群众参与度,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4.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枢纽型社会组织从“独奏”到“合唱”的乡村社会治理实践
       洛阳镇紧贴老弱病残人群数量多、村域空心化严重、党员作用不明显等现状,整合服务资源,强化多元共治,着力打造三个“体系”,实现社会治理从“独奏”到“合唱”的转变,促进镇域社会和谐善治。(1)打造“指挥体系”。党委引着支部干,将“服务之星”作为基层党组织创建五大党建品牌之一。支部领着党员干,让志愿服务成为每名党员自觉行为。党员带着群众干,党员用自己的公益行动感召周围群众。(2)打造“服务体系”。中心化服务,将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活动加以良性引导;品牌化服务,树立社会组织服务品牌意识,将服务做强做精;项目化服务,将优秀服务项目套餐化,面向全镇各村(社区)推送服务。(3)打造“机制体系”。扶持机制,对初创重点社会组织提供免费场所入驻扶持。协同机制,联动协同指导人员组成、服务内容、扶持方式、活动开展。考评机制,党委将“服务之星”党建品牌创建作为基层党组织年底党建考核的重要指标,促进社会组织持续良性服务。

5.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探索“媒体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枫桥模式
       枫桥街道于2004年6月撤镇建街道,2005年起将原24个行政村合并建制为7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在高新区率先实现撤村建居全覆盖。面对传统管理无法应对居民多样化诉求的复杂局面,社区治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压力困境,各种业务系统信息采集带来的安全隐患,系统集成开发“住枫桥”APP,变单向管理为双向互动,变线下管理为线上线下融合,变政府监管为注重社会协同治理,变条线单兵作战为整体融合推进。目前,“住枫桥”APP已于2019年7月正式上线,将集党建服务、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生活服务、社区服务于一体,全面整合政务管理与公共服务资源、社会企业商务服务资源,实现智慧化手段和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相融合,打造为党建引领的线上平台、集成智慧的终端、网格治理的终端、审批服务的终端、综合执法的终端。

6.南通市海安市雅周镇兴雅社区——探索农民安置社区治理服务新路径
       雅周镇兴雅社区成立于2014年7月,由海安市雅周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拆迁的主体村东楼村及周边15多个村的拆迁居民组成,是海安市****的农民安置区。重点围绕健全完善农民集中安置区社区治理体系,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加速融入城市化进程;从2020年到2022年,根据“土地集约化、资产股份化、居住城镇化、管理属地化”的管理目标,跟踪研究农民身份转换和治理体制的进展情况;研究农民集中安置对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农村户籍管理、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诸多领域的影响。

7.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镇——创新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新模式
       柘汪镇位于赣榆区东北部,镇域面积72.3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户籍人口5.4万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近年来,柘汪镇全面推进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结合基层实际,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村治理一张网、指挥调度一中心”等工作载体为抓手,逐步形成了“全镇域党建引领、全科式政务服务、全能型综合执法、全要素网格治理、全流程智慧调度”的基层创新服务方式。

8.淮安市盱眙县——打造“睦邻议事坊” 构建农村治理共同体
       盱眙县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积极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构建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通过两年实践,探索出 “睦邻议事坊”村民自治新形式,即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民委员会的指导下,以“党建引领、民主协商、协同共治”为原则,在营造睦邻关系、形成睦邻文化的基础上,按照居民提事、睦邻议事、会议定事、联动办事、群众评事和公开晒事的流程,广泛采取村民协商、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形式,实行“民事民提、民议民决”,实现了基层治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睦邻议事坊”激发了村民自治活力,提升了基层治理实效,增强了村民社区归属感,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9.盐城市盐南高新区新都街道——构建“全要素网格”工作机制
       新都街道下辖7个社区,86个小区,共有居民9万户,常驻人口约24万人,划分网格189个,是市级行政中心所在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辖区人口迅速增加新情况,新都街道组织实施“全要素网格”工作机制,制定和完善网格化队伍改革方案,合理整合网格、科学配置力量,改革专职网格员队伍,推动 “一岗一责”向“一岗多职”转变。同时打通专职网格员职业发展通道,提出连续两年考核优秀的专职网管员,可择优录用为社区社工,并进入社区“两委”的选拔任用机制,充分调动网格员工作积极性,让专职网格员“干事有盼头、待遇有保障、晋升有渠道”。推进“4321”工作法(40%的矛盾化解在网格,30%的矛盾化解在社区,20%的矛盾化解在街道层面,10%的矛盾提请区领导会办、部门联动、街道配合等措施进行化解),将问题****限度地化解在基层一线,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10.扬州市邗江区邗江街道——探索推行“居民提案制”打通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2019年以来,邗上街道围绕“居民自治”这个关键词,创新“居民提案制”,摸索出“提为先、议为形、定为基、做为重、评为果”的“五字流程”工作法,用小表格上的“小提案”撬动“大民生”。构建的“楼院互助会-网格议事会-社区联席会-街道议政会”四级议事平台,极大调动了居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热情,帮助解决了涉及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文明等诸多社区治理难题。如今,在邗上街道各社区,居民用提案方式表达诉求已成主流。

11.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街道银山门社区——探索老城区社区精细治理新模式
       金山街道银山门社区地处镇江老城区,街巷古老、民风淳朴,结合实际积极创新老城区社区治理模式。一精准治理、推出“一网九图”。即依托综合治理网络,绘制涵盖社区九类要素的资源图并实时更新,分类服务,精准治理;二宣传发动、弘扬志愿服务。成立了以34年的“平安锣”为首的五支志愿者队伍,以志愿者团队的带动,优化社区治理;三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共治。拓展辖区内外共11个单位共建,建立“大事共议、实事共办、急事共商”的机制,实现多元共治。

12.泰州市靖江市新桥镇——探索区块链赋能社区治理
       新桥镇是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共辖18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住人口六万多人。目前,该镇正积极探索将区块链思维融入社区治理: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依托建设智慧社区平台,整合链接市场资源,打造统一化、专业化的社区商城服务;实行居民共建共治积分考核,以积分为基础形成“数字货币”抵扣消费,将虚拟货币与现实价值挂钩,构建集成数字货币、支付清算、供应链金融的社区经济新业态。从而让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共建共治的积极性,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自治”的转变,构建完整的“互联网+社区治理”生态圈,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13.宿迁市泗阳县爱园镇——村级“小板凳议事会”
       爱园镇积极探索村级民主建设新路径,推行村级“小板凳议事会”。镇组织、民政等部门把小板凳议事会作为村级民主建设的一项制度,提交镇党委研究,形成制度方案,在全镇得到有效落实,产生强烈反响。“小板凳议事会”每季度每村活动一次,由镇三套班子有关领导、镇机关工作人员,村党员、群众代表(参会人员一般不少于100人)参加,活动由看一场表演、村支两委述职、集体承诺、政策宣讲、群众质询、问卷测评、镇参会领导点评等环节组成。2019年以来,全镇召开“小板凳议事会”11场次,镇民政办、组织办根据现场记录并归纳整理的群众反映问题和建议共121件,形成交办事项86件,会办事项35件,90%得到有效整改,少部分正在处理当中。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