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层政权
云龙区探索基层社区治理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0/5/13 | 作者: | 文章来源:

      近年来,徐州市云龙区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新路径,构建了党委领导下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元参与、群众自治的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该模式得到国家民政部高度认可,有关经验做法被人民网、《中国社会报》等媒体刊物专题报道。


创新基层党建引领机制,着力发挥社区“红色效应”

      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的领导,建立“社区大党委+第一书记+家庭党建”机制,充分发挥其统筹引领作用。

一、实行“大党委”共建到社区。
      成立社区大党委,驻社区单位党组织选派一名党员干部兼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或委员;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动工作机制,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社区共驻共建事项,同时积极开展平安法治社区联创、社区公益事业联办、社区贫困对象联帮、社区文化活动常办、社区环境卫生同创等活动。
二、选聘“第一书记”下沉到基层。
      区直各单位党政正职和部分副科级干部任75个社区(村)“第一书记”,帮助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难题,助力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和带头作用。
三、提供“家庭党建”服务到门口。
      探索实行“家庭+党建”工作法,开展“党员教育管理进家庭、党建活动进家庭、党员服务党员进家庭、党员服务群众进家庭”等“四进”活动,通过“家庭微党课”“社区红人馆”“党员诗会”等形式,将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创新服务的特色优势。


创新社区主体权责机制,居委会回归“居民代言人”

      针对社区行政化、机关化等问题,该区创新实施“街道改革+减负增效+智慧平台”三大举措,逐步实现社区从“只对上负责”到“以对下为主”的转变。

一、理顺社区管理体制。
      依法厘清政府和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定位,系统梳理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2张清单,社区协助事项由171项缩减至48项,下降了72%。出台《云龙区社区工作准入实施意见》,实行费随事转、契约化管理,全力守住社区减负的生命线,避免“开倒车”“走回头路”。
二、整合街道部门资源。
      统一设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梳理出全区各部门需要下沉到社区的28个事项清单,精简程序、优化服务,一改过去“条口化”办理模式,打破每个社工各管一块的局面,全面实行“一窗受理、一门服务、一站办理、全街通办”全科式便民服务。
三、加快智慧社区建设。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开通网上“居民办事”,将民政、人社、城管、公安等6大类102项服务内容,全部纳入智慧社区平台,社区群众通过线上提前预约、线下直接办理方式,享受快捷高效便民服务,着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精细化水平。


创新社区文化营造机制,倾力打造社区“品牌文化”

      充分挖掘和打造家庭文化内涵,以“家风家训+一居一品+特色文化”为抓手,激活社区治理的源动力。

一、开展家风家训活动。
      以“最美家庭”为主题,在蝶梦社区打造家风家训主题教育馆、大讲堂、文化长廊,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好家风伴我成长”等系列活动,评选出最美家庭30户、好媳妇、好婆婆、社区好人共计50人,将“小家”正能量逐步汇聚成社区“大家”正能量,激发社区居民崇尚文明和谐的源动力,营造和谐守望、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一居一品”工程。
      在全区开展了一社区一品牌活动,津东社区的亲善家庭联合会、梅园社区的“和谐梦”调解队立足解决社区居民家庭之间的矛盾纠纷,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坝山社区的“老妈妈”拥军服务队三十年如一日开展拥军活动,为徐州这座双拥老城续写军政军民团结感人新篇章。
三、创新社区特色文化。
      坚持把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社区先进文化。目前全区共有腰鼓队、健身舞、唢呐班等民间艺术团体100余个,先后举办鼓乐比赛、中老年健身舞蹈大赛、广场秧歌比赛等大型活动36场,参赛“演员”22600余人次。


创新三社联动融合机制,助推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

      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大力促进社区平台、社会组织、社工人才“三社联动”深度融合。

一、聚焦精准服务完善平台载体。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改造提升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成标准化社区综合服务平台60个,创建市级和谐社区70个。同时,大胆探索“公办民营”模式,积极引进专业机构承接生活服务、居家养老、助残托养等民生项目运营。
二、突出培育扶持促进社会参与。
      按照“政府扶持、社会运作、专业发展、项目合作”的思路,通过制定奖励性、委托性、创投性和购买性等方式,鼓励志愿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等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目前,该区共有社会组织506家,形成了红色先锋、橙色温馨、黄色温暖、绿色希望、青色志愿、蓝色政法、紫色文体组成的七彩社会组织板块。近3来,5家社会组织工作案例获江苏省优秀案例奖。
三、注重管理指导培养专业社工。
      以社会工作者专业化培养、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建立社工队伍“全周期”培养模式,与江苏师范大学联合建立社工人才培养基地,引导社工向职业化发展。设立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统筹管理和服务专业社工,定期举办“全科”社工实务技能大赛、社区治理与服务论坛等系列活动,着力提升“全科”社工专业化水平。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曾获“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称号。


创新社区自治参与机制,实现居民群众“当家作主”

      该区在推动基层自治的实践中,不断激活服务主体,强化权责意识,形成了民主协商+民主法治+民主自治的“三民主义”。

一、探索基层民主协商。
      以“罗伯特议事法则”为基础,充分落实“社区需求由居民表达、社区问题由居民讨论、社区事务由居民参与”的理念,探索形成“五+五实现”社区民主协商模式,建立街道、社区、小区三级协商平台,以及根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动态设立专项协商渠道,由区级层面指导,街道党工委牵头负责,社区“大党委”会同业委会代表、党员代表以及社会组织,对社区重大决策事项、重大问题,组织协商主体和相关专业部门广泛咨询、共同协商。“绿地北”社区工作法入选国家民政部全国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其民主协商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
二、完善社区民主法治。
      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社区治理、解决矛盾纠纷,大力实施调解全覆盖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综治、司法、调解委员会等多元调解在社区法治化进程中的作用,打造一支首席调解员队伍,拓展调解机构和领域两个维度,实现诉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三向融合,全力加快社区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三、实行楼栋民主自治。
      针对老旧小区、单位家属楼等“微社区”,成立“楼栋自治理事会”,推行“114”(即突出党组织引领;保障居民自治;明确自治会选举机制、明确自治会工作规则、明确自治会自治范畴、明确自治会协商流程)楼栋自治工作法,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大党委”的指导下,通过本楼栋的业主自行协商,共同解决与自身相关的利益问题,极大地调动和鼓励居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打通了城市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该模式荣获2017年度“江苏省基层社会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奖”。

打印】 【关闭窗口 【字体: